赣州“非遗”联展开启匠心文旅高质量发展路

作者:李书锦 发布时间:2024-05-15 浏览:374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代词人辛弃疾,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传诵千古。楼以诗显,诗以楼传,郁孤台作为“赣州八景”之一,名扬四海。今张寿疆以刀为笔,层纸雕楼琢艺,呈纸上“八景”,展于赣州美术馆。

图片2.png

与之联展的还有郭英雄、付先斌、曾晓梅、梁猛,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匠心 守正创新”为主题的联展展出了民间工艺美术非遗技艺魅力、文创设计等一系列美术作品。他们将工艺美术非遗技艺相融合,传统民间元素与现代视觉相碰撞,发挥艺术家的灵感与创意,向赣州人呈现出了一场传统客家文化盛宴。

纸上“八景图”

客家纸雕是赣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寿疆这次展出作品32幅,有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宋城文化、文创等四大系列。其经典作品《赣州八景》,以8幅不同尺寸的组图,呈现出郁孤台、灶儿巷、通天岩、八境台、慈云塔、文庙、建春门•古浮桥、广东会馆之美。

图片3.png

其作之一《灶儿巷》,呈“S”型,以赣南客家建筑赣中天井式建筑、徽州建筑及西洋式建筑等流派,呈现出城市建筑的多元性。宋石明砖清瓦,垒叠起一段逝去的沧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泛映着一个个残旧的光荣梦想。鹅卵石拼成的巷路,通过一个个“钱币”图案,截留了一个木屐踢踏作响的时代,让不少老赣州人观之为叹。

另有《建春门•古浮桥》,以古桥连接贡江,小舟板束之以缆绳,相连成一个江中奇景。古树成荫,祥云与飞鸟入画,点缀着江桥之色。河水漫流,却冲淡不了历史记忆。建春门,又以古朴沧桑,诉说着宋城故事,也见证着城市的时代变迁。

张寿疆以传统美术雕刻技艺,用叠加技法、纸浮雕的视觉效果,展现出古建筑自身之美,让斗拱、飞檐、木雕花、砖雕花纸上生辉。

根上雕“孤禽”

付先斌是江西省非遗项目客家根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赣州市首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赣州市高技能专家库成员。此次联展共展出21件作品,以“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手法,塑造出不同形象的人物、鸟禽等,形象细腻传神,布局工巧,突出了“精”、“细”、“美”之特色。

图片4.png

其作《孤禽》孤独立在木头上,冷眼注视着世间繁华;天高任我飞 ,倦了,累了,小憩一会,继续翱翔蓝天。作品只雕刻了头部和尾巴,通体保留了树皮在传统雕刻技法上,作者结合现当代呈现方式,为作品增添了一些现当代抽象雕塑味道。

“这是自己相对喜欢的一件作品!”付先斌对《孤禽》有着特殊的情感流露,“材料的获得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足足把玩了2个月,才决定做这样的一只孤禽。”

裁剪“客家文化”

曾晓梅是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赣州市“首届赣南十大杰出民间文艺家”。这次共展出作品30余幅,其经典作品《客家婚书》、《客家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魅力赣州——四大旅游名片》、《百年芳华,客家记忆》吸引了不少观赏者眼球。

图片5.png

其作《客家婚书》将客家剪纸艺术与中华传统婚礼文化完美结合,让客家非遗剪纸艺术为婚礼大典锦上添花。结构以婚书为核心谱子,寓意吉祥喜庆,以中国书画横幅形式在婚礼中呈现高雅。作为剪纸艺术的文创产品祝词经典图案祥瑞礼仪优雅,既是对良缘佳偶共赴白首的美好祝福更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社会新风尚的文明实践。

而《百年芳华,客家记忆》,是为迎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而精心创作的佳品,描写了客家人勤劳、善良、智慧的品格,呈现出了生活美满的温馨画面。曾晓梅以客家剪纸艺术中常见的吉祥文字——福、禄、寿、喜、春,及吉祥图案——灯笼、寿桃、祥云、中国结、喜鹊等,结合吉祥兔、客家娃等图案,在作品的中心以图文并茂形式,将世客大会和客家第一福放在最醒目位置,加上大会吉祥物“龙龙”和“南南”,簇拥在客家福左右,使作品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连绵不断,喜庆氛围跃然纸上。整幅作品大气、喜庆、精致。一眼望去,满满的中国红和祥和之感,渲染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竹上见“天地”

郭英雄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竹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赣州市章贡区首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赣州市高技能人才专家库成员。本次共展出作品35件,这些竹竿、竹根雕琢的艺品,纹饰繁密,个性十足,还不缺实用性。此外,他采用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雕刻技法,让竹雕作品变幻无穷、精美绝伦。

图片6.png

其代表作《客家牌匾》,将中国合体字与中国书法相结合让观赏者看到了别样的“五谷丰登”、“万卷书香”,表达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和祝福。其技法采用多层雕琢多变方式,产生层次之美可谓方寸间见天地”,将竹子的素雅之美呈现的淋漓尽致

“宁可食无肉,不可手无竹。”郭英雄对竹有着特殊感情,“竹子是有灵性的‘山植’,从上山采竹到秘法浸泡,每个环节都少不了。若成大器,还需心手灵动,切、铲、刻、敲、刮,历经时间洗礼,才能成艺术之美。”

琢竹40余年,“郭竹师”铭记祖传之法——“眼到刀到,心手合一。”这次不光展出了作品,还向游客介绍客家文化、竹雕文化,指导体验者“琢器”。

闪亮的“客家情”

客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折射出客家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其制品主要包括项链、发簪、吊坠、戒指、围裙链、耳环、手镯、锁等,图纹题材有花鸟、山水、故事人物、文字等,寓意了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梁猛是赣州市章贡区客家银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这次共展出作品50余件,皆以纯银为材料,以传统和现代吉祥图案为基础,运用客家传统手艺,制作手镯、戒指、银壶银碗等工艺银器。

图片7.png

其经典作品《客家团箕抓周银锁》,以灵动之法,锻造出客家传统习俗精品,这件作品中包含了戥子秤算盘护心境金绞剪尺子,分别寓意知轻识重招财纳福心如明镜心灵手巧知书达礼文武双全有分有寸寄托了长辈的美好期待,也承载着古老的客家民风民俗。

“客家银饰曾是客家人的婚、丧、寿、诞、年、时、节、庆中,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物。”梁猛在现场介绍,“祖上几代从事银饰制作手艺,我从学徒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希望用传统手艺传承客家文化之美。”

守艺守心

这次“五人联展”从4月30开始至今,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参观,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非遗传承,守艺守心”,书写着五位“守艺人”的初心。此次展览的作品品类众多,题材丰富,涵盖根雕、纸雕、竹雕、剪纸、银饰等工艺作品180余件,集中体现了“客家摇篮、红色古都、宋城古韵、阳明心学”等主题。五位艺术家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呈现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岁月年轮上渐次厚重。守艺出五位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也透射出赣州千年宋城文化的余韵悠长。

据介绍,曾晓梅、付先斌、张寿疆、梁猛和郭英雄五位非遗传承人,自2010年起,参加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中国客家非遗大会、深圳文博会、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大会等各类活动。他们用一颗匠心助力非遗技艺、客家文化走出赣南,推动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8.png

走进“客家非遗里的匠心——首届虔城守艺人工艺美术作品联展”,参观者皆能沉浸在精雕细琢的艺术时空。溯源五位艺术家的匠心历程,探寻守艺人的精神世界,更能体会到赣州文化的醇厚滋味。

据了解,赣州历史悠久,地域文化鲜明。其中最突出的“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是其传统工艺美术的“根”和“源”。本次联展由赣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赣州美术馆承办。这次联展是主办单位和艺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一次“艺术实践”。